首页 > 诗文 > 佚名的诗 > 唐风·扬之水

唐风·扬之水

[两汉]:佚名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诗经 

唐风·扬之水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注释

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

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

从:随从,跟随。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既:已。君子:指桓叔。

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皓皓:洁白状。

绣:刺方领绣。

鹄(hú):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其忧:有忧。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命:命令,政令。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23-225

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26-228

唐风·扬之水创作背景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23-225

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26-228

唐风·扬之水鉴赏

  此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之比晋衰而将叛之。小河之水缓缓地流淌,流经水底的白石,清澈见底,映出粼粼的波纹。这是一个平静安祥的环境。谁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一个很大的事变阴谋正在酝酿着。一群士兵身着白衣红领,准备在曲沃起事。他们看到了敬爱的桓叔将有所作为,非常高兴。跟随未来之主,必将成为有功之臣。所以,很多造反起家的人,历来是有所图、有所为、有所得的。

  此诗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着扬之水,白石白,以此映衬着白衣红袖,旗甲鲜明,说明队伍正在整装待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胜卷在握,踌躇满志,不禁喜上眉稍,根本没有不成功的担忧。所以很自然地耳语起来。这样也使此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诗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绣”是指诸侯的衣服,程俊英认为这是叛变者所穿。蒋立甫反驳之。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佚名简介

唐代·佚名的简介

...〔 ► 佚名的诗(421篇)

猜你喜欢

赠王广文还馀姚四首时广文以徵其伯父阳明先生像赞至 其四

明代林大春

五岳年来梦已虚,凭君犹自忆匡庐。归途倘过东林社,好寄渊明一纸书。

睡足轩二首

宋代秦观

长年忧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

地撤蔽亏僧界净,人除荒秽玉奁空。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二

宋代张宪

三月西山道,春风平则门。绣鞍红叱拨,毡帽黑昆崙。

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醉归杨柳月,绿雾掩黄昏。

八声甘州·被西风吹不断新愁

宋代魏了翁

被西风吹不断新愁。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憺,蜀山渺渀,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多少曹苻气势,只数舟燥苇,一局枯棋。更元颜何事,花玉困重围。算眼前、未知谁恃,恃苍天、终古限华夷。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

金山

宋代王洋

突兀波心倚翠空,他年金碧照鱼龙。

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

三月初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四

明代林熙春

金狮玉简锁棉洋,母氏栖神是故乡。天马当前鞍一轴,云龙数下诰三章。

百年已竭和熊苦,今日方彰却鲊良。春暮不催风雨至,对扬甫毕见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