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魏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译文及注释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wèi):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贻:赠送。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乞食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乞食鉴赏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陶渊明简介

唐代·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 陶渊明的诗(216篇)

猜你喜欢

赴昆山悼顾武祥

明代皇甫汸

东山辞满日,北郭送归年。驻马旌方举,鸣笳座已迁。

伤心宿草地,洒涕菊花天。赖有徐卿子,宁云似舅贤。

塞上曲一百首(录一十四首)

明代李开先

昼读兵书夜枕戈,少年猛士出三河。

乘时欲取封侯印,可奈天骄力请和。

遗太白山人方舄歌

明代郑善夫

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锦裘。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轻绡。

鹖冠鹤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俦。余知尤物终非世所畜,化作双凫飞去从王乔。

绿珠词

江源

主家富敌国,金谷年年春。楼台艳罗绮,交疏镂檀沉。

黄金易歌笑,明珠买妾身。火浣裁舞衣,珊瑚如拆薪。

赠陈毓瑞诗四首 其一

谢冶盦

道义论交杂苦辛,多君高唱到阳春。风尘澒洞今何世,岁月消磨志不伸。

出岫閒云归缓缓,在山泉水味津津。一枝纵擅才人笔,未肯淩波赋感甄。

次前人越州鹿鸣宴

宋代赵抃

郡国秋闱吁俊辰,行修经治以名闻。芳筵缥缈开三岛,大乐諠哗彻五云。

高桂折香期月窟,祥星垂彩应天文。集英唱第麻衣脱,得志无忘贤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