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唐代]:韦应物

闻雁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闻雁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参考资料:

1、沈德潜《高诗别裁》

闻雁鉴赏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 韦应物的诗(487篇)

猜你喜欢

山居杂兴

明代胡梅

支遁长松见者稀,松边刚试薜萝衣。

随来独鹤相依久,几度开笼不肯飞。

报谒徐大雅仁因以题赠三首 其二

宋代赵蕃

我住东郊祇树园,无人肯顾席为门。多君用意非流俗,忙里偷閒每见存。

烟霞洞四首 其四

宋代丘处机

海曲山河洞府低,蓬壶阆苑海东西。仙人玉女时游集,不许桃源过客迷。

迎大年椿上人不值暮归偶成

元代丁鹤年

东归间道已浮杯,力疾遥迎日几回。何处晚来成误认,风帘竹影月窗梅。

嬴惠庵十景诗为邓元宇将军赋 其四 石窦泉香

明代王弘诲

季子坡翁怀古间,松楸石窦水潺湲。源源本本钟情处,家在泉南第几山。

山居诗二十四首 其四

唐代贯休

万境忘机是道华,碧芙蓉里日空斜。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

掣电浮云真好喻,如龙似凤不须誇。君看江上英雄冢,只有松根与柏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