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篇一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
达到教育目的:
(1)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2)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3)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
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
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
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
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
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案研究法
3、卷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
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
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
报子课题。
3、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该课题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道德责任心的方法及其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未来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我国未来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篇二
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听《 孙云晓教授讲座》有感
有幸得到实验中学的邀请,我们来到泰山影剧院聆听孙云晓教授的讲座《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受益匪浅。孙云晓教授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听众聚精会神、笔走如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教授铿锵有力的讲述回荡在整个会场,给教师、家长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有一种仿如大悟的感觉。回想起以往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听了孙教授的讲座后得到了逐一的解开。
如今家庭教育倍受重视,这不仅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源于当今的孩子更难教育。孙教授的理论应运而生,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导。孙教授的讲座从四方面进行阐述: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好坏决定了教育成败;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孙教授的讲座让我们醍醐灌顶,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座右铭。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孙教授一再强调“习惯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稳定形成需要90天。身为教师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了吗?为人母的我不禁惭愧:自己的孩子至今有几个好习惯?孙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习惯养成的五个步骤: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其中,尤其要关注细节指导,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改正坏习惯要用减法。
健康人格集爱心、学习、责任、自制、尊重于一体,为人母者、为人师者尤其要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以育人为本,只有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端端正正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关注习惯养成,培养健康人格。讲座上,让我获益不浅的还有:
一、认真聆听孩子的说话,孙教授在讲座上谈到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必须与孩子持平,让孩子认同彼此是朋友,是一名可倾诉的对象,不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彼此间形成一种代沟。
二、言传身教。要教人,先律己。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因为孩子处于一种学习阶段,潜移默化地会把我们作为他们的学习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
早段时间,更听街道举办的“孝道”方面的宣传教育,我觉得,将这些结合到孙教授的教育理念上,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来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今的社会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锻炼。父母也不要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阅读,多带孩子见见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情操。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篇三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篇四
培养孩子的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
作 者:刘建华
单 位:濮阳县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
培养孩子的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
内容摘要: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
家庭教育 孩子 健康 性格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教育感言之一: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 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
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在所有的习惯中,孩子最不好的习惯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开始时就喂,结果就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不愿意动手吃饭,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哼哼。最近通过鼓励,表扬正在努力地自己吃饭。因此说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有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如果再大一些,纠正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性情方面的偏差,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也因此我想习惯真的决定孩子的健康。
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且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大班,良好的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从不带零食去学校,上课也从不去厕所,回来后还说:“小手背后,眼睛往前看。”很可爱的样子,经常和姥爷在一起,也是有一种习惯的引导,喜欢和姥爷一起看新闻或是动物世界。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排除肤色、身高等因素,其实差距很小。如果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往往就是由不同的习惯造成的。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写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相信只要我持之以恒要求,儿子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养成多种习惯,比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习惯,有事向老师请假的习惯,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总之,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
教育感言之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孩子教育的关键还是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培
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比有的时候就会为宝宝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没有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将来的教育铺平道路。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想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关照他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多一些,而父亲的宠爱,就会有时候对母亲尊重不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说:“这样不尊重姥姥怎么行呢?”开着玩笑说:“在这样,鸡毛掸子就会跳舞了。”虽小,但他明白妈妈说话的意思。因为儿子的胆小,不用训斥,就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是会哇哇哭。就会教育他,要孝敬爸爸妈妈,但也要孝敬姥姥姥爷,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他似懂非懂的听着,我想儿子会懂得,因为过年后才整整五岁呢?有的时候也会抓住这样绝好的契机对儿子进行教育,我说,“姥姥抚养爸爸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她们老了难道不应该给她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那当然”她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总要
接着说上两句,“儿子这么懂事,长大以后一定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定会孝顺爸爸妈妈的,是不是呀?”“那当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四川的大地震,对儿子的触动很大,经常时不时的问姥爷,什么最厉害?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乎知道地震对人们的伤害,就在那静静地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竟真的一点也没有抬头。因此借机给孩子讲了那里的人很可怜,让儿子的心里有份感恩的心。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
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教育感言之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无原则的爱是溺爱,畸形的爱,是弊大于利的爱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
是爱要有原则,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的实现,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不要做一个无边无际地爱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我对孩子的爱,首先是表现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我们对孩子总是充满信任,充满期望,充满理解,充满爱心,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也不会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虽很小的孩子,却很懂事,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幼儿园里,看见哪个小朋友比自己强,自己会着急的生哭,很有上进心,似乎孩子也在一点一点的意识到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乐趣。孩子虽然不是最棒,但是孩子坚持追求更棒。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当然年轻的父母很难划清爱护与溺爱的界限,包括我自己,因此,家长要做到既爱又有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数,教中有爱。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性格和气质塑造,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篇五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 :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 :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 :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 :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 :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1)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3)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案研究法
3、卷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报子课题。
3、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该课题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道德责任心的方法及其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未来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我国未来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