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漂泊的一群。
他们年青,健康,肯干,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他们为赚钱而来。除了没赚到钱以外,他们什么都赚到了——眼泪、欢笑、汗水,甚至工伤、意外、疾病。当然,还有见识、生存技能和忍耐力。幸运的,可能还有苦涩的爱情。人们称他们叫打工仔打工妹。如果在街上被查到没带计划生育证,他们就会被归入“三无”人员一类。即使在正式的文件上,他们也只是“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工”。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你们不属于这个城市。哪儿来的,还回哪儿去。
因此,他们经常想家,是一闲下来就想得不得了的那种。多少日里夜里,星移斗转。当一天的劳累之后,家,就象蛇一样在梦中出现。早上起来,将泪水打湿的枕头翻过去,又匆匆忙忙开始劳作。他们住在油毡布搭的工棚里,为这个城市盖一幢幢漂亮的高楼。他们在自己修的沥青路面上走着,环卫监督员有时会罚他们五块钱,因为他们改不了在家里自由自在的吐痰习惯。他们经常谈起自己家里的事,谈得投入了,眼眶里会沁出热乎乎的液体。他们盼望着春节的到来。只有到了春节,老板才会给他们放大假。他们才能回家,将堆积的思念,来一次彻底的释放。
然而,他们又怕回家。
他们知道回家的路上,有什么在等着他们。客运的公司和个体户早就摩拳擦掌,准备从他们身上,合法地大捞一把。盗窃犯,诈骗犯,抢劫犯,一个的或是团伙的,也许正潜伏在他们身边,伺机将罪恶的手,伸向他们装着血汗钱的口袋。他们曾经想去邮局,把不多的几千块钱寄回家。邮局对他们是热情欢迎的,但要他们交几十块钱的邮费。他们心疼啊。要知道,他们加班一天,还不一定挣到这几十块钱。现在写几个字,这几十块钱就没有了。他们在邮局门前犹豫好久,最后还是决定冒一次险。他们把钱缝进贴近胸口的里层,藏进鞋底,或者用烂报纸包好放在不起眼的行李包角落。他们怎么也不明白,光明正大挣的钱,干嘛要象走私一样拿回家。回到家了,他们也还是怕。他们口袋里的钱,虽然比家里人谁都多,但钱总是有限的。而亲情的索取,却象家乡的河水,没有个断的时候。对老人,要孝敬;对小孩,要给压岁钱;对同学朋友,要请客;对乡村的公益事业,要捐献。即使他们是千手观音,也难填满这些欲望。十几天过去了,他
们除了肠胃满是油水外,一切都掏空了——口袋和乡愁。元宵的晚饭还没有吃上,他们又象一年前一样,背着脏兮兮的行囊,怀揣一张车票,头也不回地离开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而此时,他们又有另一种最怕,怕自己好不容易找来的那份工,可能已被人鹊巢鸠占了。
回家,还是不回家?
当春节的脚步临近,当思念的河水不得不来一次决堤,他们相互探询着,论证着。而不管作何选择,回家的念头,都象虫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啃着他们的心。每年都有人发起类似“今年春节不回家”的活动,历数不回家的种种理由:不回家可以省下高昂的路费,可以领到比平时高得多的加班费,可以向老板要新年利是,可以在城市参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等等。很多城市还由政府或团委出面,专门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你们别回家了,跟我们一块过节吧。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踏上回家的路,而且无怨无悔。留下来的,手上都捏着中国电信的电话卡,好让想家的游子之心,在陌生的城市,流着泪,聆听遥远的乡音。
当打工遇上了春节,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天大的理由都不是不回家的理由。谁叫他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呢?而且又是农历大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