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传承


我看见空落的戏台上褪色泛黄的面具,零星散落着;我看见窗上扯掉了一角的剪纸,一把剪刀落在墙角,锈迹斑斑;我看见小摊上孤零零的面人,神色寂寞,许是失去了主人;我看见扭曲着肢体的木偶,破败不堪,躺在门外的阴沟……

变脸,剪纸,面塑,布袋戏……我苦苦寻觅这些古老的技艺,但他们却在渐渐失落。

庆幸,06年春晚舞台上的皮影戏,让我仿佛看见了鲜活的皮影穿梭于舞台。每一个动作都讲述着故事,我为此感动,但我也觉得些许心酸——独有老人的舞台!

是啊,皮影的动作僵硬,年轻人又怎会去喜爱这沉闷的皮影戏。可他们不了解,每一个皮影的制作都承载着一个人物的一生。从打稿,剪裁,镂刻,再到上色,接和,装桿,制作者无一不是将人物了然于胸,然后将他们的心血全数倾注在这小小皮影上。

一盏灯,一块白布,一位表演者。就在这尺寸天地下,便可以看尽人间悲欢离合。可如今连这尺寸的天地,我们也将遗失。我不敢想……不敢想。

除了皮影戏,我的记忆中还存留着的,就是糖画。

熬糖,画糖,黏竹签,起画。我清晰地记得,我总是执着于那转盘顶端小小方格的龙。后来渐渐大了,不再执着,却发现糖画已不知不觉消失——画糖人不再!

我不知是什么逼走了那位画糖人,夺走了我的童趣。或许在人人梦想着赚钱的年代,一副小小的糖画已经无法满足贪欲。我羡慕的那位画糖人,因为至少有糖画伴他终老,而我却无处找寻不知落在何处的回忆了。

我寻找那存在于遥远记忆中的国粹:北京老街的吹糖人至今令人惊叹,公园里摆弄着空竹的老人悠闲惬意,西湖边上美丽的绣娘手里翻飞着针线……它们是如此美丽,它们却快消失。林嗣环笔下的口技绝活,魏学洢笔下的精致核雕,在这飞奔的社会中渐渐被遗忘。我只能透过那薄薄的文字去感受那质朴的技艺,只能通过想象来领略那灵动的世界。

这些都是中国的艺术,但它们却即将失落。我愿寻觅,但它们却承受不起被轻视的痛,它们需要我们传承,它们需要我们来延续……

远处,空无一人的戏台中央,仍回响着青衣的歌声: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