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穷语


“真情”对中学生来说,《真情》这样的题目,应该是比较好写的。也许正因为小作者的笔端饱蘸真情,以情生文,才写得这么感人吧。第二篇将稚嫩的笔触伸向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写当“我”从妈妈口中得知老人苦难的身世时,和同学们一起用欢笑消融了她心中的冰棱,使老人枯涩的心重又变得柔润起来,往昔冰霜满凝的脸上绽开了慈祥的微笑。

这是真情的滋润,真情的抚慰,写得细腻真切,诚挚感人。

第四篇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可敬的“后娘”形象,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巧妙地以“我”对后娘的态度为线索来组织文章,写得一波三折,“我”先是冷漠,无视后娘的关怀与爱护,直至后娘于大雪纷飞之际给“我”送来棉衣,才被感动,但“妈”一词还是喊不出口,最后当“我”听娘为送衣摔伤了头时,再也忍不住在她怀里辛酸地叫着“妈妈”,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将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第三篇《真情》则以细腻优雅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美丽而矛盾的母女情绪。全文的基调凄楚而沉郁,发自肺腑的真情。

如一脉清清泉水漫过读者的心田。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睁大自己善良而纯净的双眼,用心去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一定能找到至真至纯的真情。

另外,我们在写情的时候,可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而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和表现主题。

清人方熏的《山静居画论》中有段记载:“石翁(明著名画家)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何处,又在无画处。”,这幅《风雨归舟图》,理应画雨,可画家未将自然界真实的雨滴画人图中,而是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株淡淡的河岸影子,孤舟上穿蓑戴笠的船家,使之产生“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烘云托月”的道理。如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说:“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

意不在云者,意因在月也。”刘熙载曾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艺概》)·郭熙也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