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一
摘要: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其作为主体身份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制约教学有效性。本文以“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为契机,对现代化中学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模式 改革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
1.教学观念的本源
“教学”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它的真正含义,学者却各执一词。对于教学的实质,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而教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认识到共同分享再到共同创造的基本互动形式。单独而言,“教”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而“学”的宗旨更加侧重于学生本身对知识的获得、吸收、融会贯通,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反馈过程,促进教师主动改善教与授的本领和过程。
2.学生在新课标改革教学关系中的角色
与昔日学生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相区别,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地位,将是一种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位置,与老师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其实,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综合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通过沟通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接触和联系到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从而拓宽教学的视野,提高授学的质量。在课堂中、现实和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升华,新课标的科学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从活动到体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穷无尽的,教师与其在每一节的课上填鸭式般被动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更多地把搜索、获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学识结构和完善人生价值。
二、新课标背景下师生间和谐交互教学应为常态
1.以教学互动流程改良过去的单向传授模式
无论什么时空下的教学课堂,从幼儿园到大学,从过去到现在甚至不远的将来,首先发生的都是师生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和交往引起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虽然这种作用或者影响不一定是积极的,但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这种影响相互性的客观规律,对现今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权利和不由质问的权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发挥着难以摆脱的作用和影响,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单体中心地位必须作出质的转变,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才能真正体现“教”是为了教学双长。
由此出发,过去落后的单向式中学课堂教育必须得到更加贴合实际、接近科学的实际性改革。教师应该充分学习本次“新课标”改革的有关精神、实质和具体的细化规定,转变过去对学生盲目地传授知识、强迫记忆等观念,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到课程教育当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积极以心中之疑问、所学之学识和课外主动掌握的要领与教师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主动引导,为课堂教育当中的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更多更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在中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思考自发性和行为自觉性,此时此刻,如果还是完全把学生看成机器人具体实施每个既定程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削弱,遇事无法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判断,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将难以克服,更有甚者,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成熟。
教学模式内的主体包括学生和老师,而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发生在师生之间、老师之间与生生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之间都会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累积的经验教训,分享有价值并具实用性的教学资源,故本次改革不太需要着重针对这一关系上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后,教师之间只需保持这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即可。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开头可以提起学生在学习之初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尾能够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供便利,也给他们指明哪些知识技能需要重视,哪些世界观、价值观需要遵循。另外,除了认真抓好一头一尾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精巧传达并授予学生所需掌握的一切,同时,要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们在本课程甚至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不断的交流反馈过程中,调整教学层次、传授流程等细化方面,使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充满活力性和创造型的环境。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基础和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生活上,一方面要引导生生交流,并以小组讨论、分组任务等方式促成生生间的有效、长期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间的互动辅导学习工作,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方便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能够得到优秀学生的辅导性帮助、心理性帮扶,两者之间共同影响,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二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知识目标的选择、实施和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向导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对整个教学过程起支配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属于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模式中,过分重视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个性、意志和情感无法得到培养。因此高等美术教育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本文收集整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作为一种认知和教学理论,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对美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本人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美术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建构知识体系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与时代同步,及时捕捉当代世界前沿信息,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艺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学科科学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参与课程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2.不同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性不同,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适应不同的学生。同时给学生强调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不仅要开拓学生美术视野,同时要重视美术史教学。给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避免压制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美术鉴赏和技法训练相统一的模式
的对比、明朗、通透、跳跃、空间感。在“塞尚”模式中,注重结构、节奏、稳重。在“马蒂斯”模式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强调色彩构成、色彩对比和装饰意味。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技法、创作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初级阶段,模仿也是一条途径,是超越的前提。正如王肇民先生所说:“风格是可以学的”,艺术史上德库宁、戈尔基、霍克尼都受到毕加索的影响,而他们都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的许多画家至今仍受到塞尚的影响。因此,加强美术史的学习和教学,是一种建立美术鉴赏和技法训练二者结合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针对一些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运用美术史的只是,对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总结,找出倾向性,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契机,从而带动高水平的创作,这实质就是把美术鉴赏和技法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三、加强教学考评,改进美术教学的考评方式
课程的考评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方式,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受成绩与学分的影响,评分标准对学生学习起导向作用,要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有之相适应的学生考评方式,按着建构理论体系,全面考评教与学的成果,本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创造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考评中一改过去轻过程重结果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象;二改过去描绘客观对象为目的的无创造性作画,为以客观对象与创作相结合的方法;三改过去以写实为唯一考核标准,为写实与多种表现技法共存的考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我创造意识显著,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更客观、更公正,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教学模式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与学起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实践常常受到性格、气质、社会环境、生活阅历、个人艺术修养等约束,教师的技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教师传授知识的理念应是最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其真正目的在于启发个人创造潜力,通过借鉴突破,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三
1混合型”教学模式
“混合型”教学模式是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既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实施因材施教,又融合了“三基型”教学模式中的组织形式,在一二年级开展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技术与技能的培养。“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基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选修课,学习更有针对性更专业,总体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2“三段型”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有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能力和体育习惯培养的“三段型”教学模式,它主要将教学组织形式分成三段,即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
3“俱乐部型”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俱乐部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组织形式是比较开放的班级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师、授课时间,课堂教学形式就像一个俱乐部一样。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缺点在于要求高校的场馆设施配置要达到一定水平,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体育意识。
1、更加注重“健康第一”、“终身意识”思想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类身心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作为身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高校体育要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健康第一”、“终身意识”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体育能力。
2、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呈现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多元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还应该朝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向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3、更加注重师生平等合作关系的建立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合作的,教师与学生是能够对话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当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全新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才会被营造以来,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得到维护,学生的学习才更主动,锻炼才更主动,创造也才更积极。
4、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与多样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遵循的标准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满足于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采取的方法多样多样,会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互动等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指导者与引导者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创造与自我锻炼的能力。
5、教学评价体系更科学民主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科学化的,民主化的,是三维立体的,不仅仅评价了学生的生理机能效果的好坏,要评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评价的目的从单纯评价朝着促进学生提高的方向发展,评价的方法由单纯的定性、定量方法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综合,他评与自评结合,建立了一个综合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生是参与者,且是乐于接受评价者参与者。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理论可操作化的表现,是教学实践逐渐升华的体现,是体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体现。高校体育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各个教学模式的优点,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教学模式的构建做好准备,提供基础。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四
摘要: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对于教育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素质教育实施势在必行。文章主要探讨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改革, 就改革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最终达到强化体质, 养成体育终身的优良品质。以表及里促进学生养成严于律己, 自觉奉行高尚品质的自主意识, 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素质教育; 大学体育教学; 改革;
如何培养更有素质的人才, 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素质教育的出现正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身体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最终达到强化体质, 养成体育终身的优良品质。以表及里促进学生养成严于律己, 自觉奉行高尚品质的自主意识, 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1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所欠缺的, 体育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够在保证学生拥有较好体质的同时, 建立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和以往单纯的体育锻炼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相比, 实现增强体质不再是唯一目的,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性教育, 教学方式也与时俱进, 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是目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 加快教育改革的脚步,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加强当前大学体育素质对于学校教育关键一步, 也是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建设。
2 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2.1 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着其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也趋于成熟, 正是塑造体魄的重要阶段, 不仅如此,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正处于转变的关键阶段, 体育素质教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学校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 制定正确的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 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发展学生的个人以及自主能力, 主张以体育知识为主的体育教学, 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
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储备人才, 大学生具有全面素质是满足社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环节。不同专业的人才由于其本身存在的职业特点, 因而各个专业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 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应具有弥补其专业不足之处的的`特色, 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效率。其中, 文科类专业的学生, 由于长期静坐并面对大量文字书籍, 需要更多的锻炼专注力, 需要加强肢体锻炼, 增强身体免疫力, 例如历史学, 中文、管理学这类专业, 就应当加大体操或者球类运动。而其他的需大量使用高科技设备的专业, 则需要更多的体力, 改善不良的作息时间, 例如信息技术系、医学专业, 应设置更多的有氧运动, 加大游泳训练, 或者慢跑等。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五
【摘要】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值得电大教师深思和研究的课题。目前电大法学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自建网络课件、视频资料较少,学生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招生规模的扩大。电大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网络;判例法;教学;模式
判例教学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方法就在当时的很多法学院中应用,如纽约和黑斯廷大学法学院, 1870年兰德尔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全部法律课程中。判例教学法就是在法律教学中,以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为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讨论方法,在给学生预习判例的前提下,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将判例分解为事实、争论点、判决理由和推理,发现先例中的法律原则。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要求。本文以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等角度探讨电大如何保持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优势,着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给受教育者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条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网络环境是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电信通信网和邮政发行网络,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为核心,以其它网络为辅助手段,共同构成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特别是internet)有以下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指学习与研究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法学专业有很多课程如合同法、民法、商法等学科的案例篇幅长,内容庞杂,在短时间内阅读记忆都不容易。通过整合后放在网页上,可以长久保存,随时点击随时获取。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大容量存储技术, 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良、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时空的拓展等方面。过去,我们过于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判例教学法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或技能训练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前,电大远程教学设施设备已经很完备,且具有极大系统优势,已经具备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判例教学模式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更紧密衔接从电大法学专业生源看,过去是公检法系统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应届高考落榜生报读法律的比较多,笔者曾在所任课班级学生中作过对专业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司法考试。
司法是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缜密的法律思维,至少应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可见法律专业从业要求很严格,门槛也很高。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使任何人要进入司法行业,必须先具备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担任法官、检察官的门槛提高了,整个司法队伍的素质也将随之提高。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作为法律职业的统一准入制度,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关系到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择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同业化和精英化,为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更紧密衔接,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更深的层次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对于建立科学、合理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判例、判例法的概念和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所谓判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案件,并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布,要求本级和下级司法机关在办理同类案件时遵循先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判决中体现、确立的法律规则,在法律渊源上称之为判例法。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判例法不是普遍的立法者制定于事先的一般规则,而是裁判者在具体审判过程中的创造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判例法乃法官法。在英国,法官在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大家了解的浮动担保这个担保物权制度的创设,英国法官所享有的法律解释权,为浮动担保在英国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推动了浮动担保制度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运用归纳法让浮动担保的概念轮廓逐渐清晰,使浮动担保的法律制度、规则和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判例法在具体审判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尚未建立判例制度,但实践中,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影响很大,尤其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对各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明显的拘束力。面对社会生活出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判例创造新的原则。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在于填补制定法的漏洞,保持法的统一,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法官对案件裁判的质量等。创建判例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法学教学研究可以走在前面,判例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判例制度的建立必定有推动作用。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模式篇六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互动,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 而教师也需要及时做好自我认知, 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帮助, 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只知道教授知识, 还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断与其他老师交流, 互相交换自己的教学心得, 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学生也应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生定位, 不应只做知识的接受者, 在课堂上采取主动的态度。
3.2 改进体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下, 体育教学应当改善以往的教学理念, 将知识寓教于乐,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 多是单一的训练以及教学考核, 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教学课堂一度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 为了达到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就要真正落实体育素质教育, 改善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将重点转向调动学生积极性上, 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知识,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减少对体育这一课程的误解。此外, 在普及体育锻炼项目时, 应当减少学生负担为主, 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注重改善学生自信心培养,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特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改革体育教学体系
目前, 大学是身体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这是由于大部分大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体育课程重视不足, 因而导致体育项目出现资金链断裂, 许多必要设施购置不齐的现象, 限制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 就大学体育课程来说, 师资力量的增加以及体育设施的改善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依然仅限于公共教学设施, 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无法达到。因此, 我国大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这一现状, 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 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 广泛收集我国大学生的喜好, 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器材以及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知识竞赛, 大型体育竞技活动, 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校互动。
3.4 提高教学实用性
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教学的完善是提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步骤, 也是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 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实施教学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国大学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当注重教育教学的实用性, 以学生发展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 注重创造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注重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素质教育应当关注除学生身体素质以外的心理锻炼, 让学生关注体育项目, 由此带来的心理素养的塑造, 为学生步入社会拥有坚实心理素养奠定基础。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氛围的课堂,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为主, 注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反馈, 将体育素质教育落于实地, 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 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4 结语
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落实体育素质教育, 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关键步骤, 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达到锻炼学生自我改善的目标, 不断地塑造高素质人才。在大学普及体育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不断要求大学提升体育教学改革的地位, 提高师资力量, 改善教学环境, 是目前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 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才能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