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一

xx镇位于xx市东部,总面积87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约7.6万人,外来务工人员近5万人,共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225个村民小组,基层党组织35个,共有党员1132名。xx镇曾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小城镇—“中国运动服饰智造小镇”称号及“中国休闲运动服装名镇”和“广西休闲运动风采体育小镇”等称号。近年来xx镇致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xx镇以破解农村“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问题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屯群众主动参与+屯党员先锋带领头作用,并紧紧围绕“十个一”活动要求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助推群众建家乡”和“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动员xx籍的领导干部、乡贤、企业家等踊跃回乡,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当好“宣传员”“领航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献策献言,投工投劳,捐资捐款,深入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改造行动,强化农房管控,按照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小公园“五园”要求,努力在塑造乡村之“形”上下功夫,深挖乡村文化的“魂”,打造示范村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村屯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4年xx镇组织群众投工投劳3.8万人次,全镇发动募捐约30万公益款项,其中高铁沿线村屯涉及捐款约5.7万元,建成高铁沿线风貌改造示范屯9个,乡村振兴示范屯1个,其中贵港市级风貌改造示范屯新莲村陆屋屯。

xx镇以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为抓手,致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2024年xx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2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3个,饮水工程2个,维修复全村、康莲村等5个村灌溉水渠,改善群众耕种条件;开通xx-xx腾飞广场公交路线,新增新能源充电桩50个,投放共享电单车500多辆,大力开展村级道路扩宽硬化7条,安装太阳能路灯134盏,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新培育1条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培育xx休闲运动体育风采小镇、xx镇运动服饰智造小镇核心区3a级旅游景区,打造xx电商网红孵化基地,引进xx镇维也纳旅游酒店等多种形式资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游客旅游观光购物环境,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生活。

一是规范整顿服装纺织产业,2024年xx镇整顿规范服装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共503家,新增培育服装企业上规入统14家,规模以上企业达22家,引导品牌自主创新,并且已递交材料申报注册“xx竞装”集体商标。自主品牌达108个,其中广西著名商标1个(中健),广西名牌产品2个(中健、健悦),国内市场认可的品牌40多个,服装年产量达2亿多套,带动就业5万多人,实现2024年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二是改善电商、物流等营商环境,建设xx电商网红孵化基地、电商物流园、中通快递物流中转仓库,配备有圆通、顺丰、伊伊物流等各种物流快递,强化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吸引300多人回xx做服装电商销售,成功招商73家电商商家入驻xx电商网红孵化基地,通过依托xx镇服装产业的带动,电商物流园孵化,大部分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三是xx镇聚焦服装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服装产业格局,通过规划建设xx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做大做强服装纺织产业。产业园总建设规划1.5万亩,目前已完成征地4624.9648亩,园区第一期平整交付土地约700亩,已开展“五通一平”建设,现已有143家省内外企业签订入园投资意向书,投资规模超161亿,其中有5家规上服装企业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并开展入园项目建设。同时广西xx立泰隆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年产14万吨印染产品技改扩建项目(一期)也正在建设中。

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有故事,如今xx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如火如荼,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环境宜居度明显提高,人民收入逐步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满。今后xx镇将继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争取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新进展。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分享,谢谢大家。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技能提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20xx年6月28日,人社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文件,要求加大东西部职业技能开发对口协作力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举办和参加技能大赛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强化技能帮扶——

持续推动技能提升行动。云南结合省情特点,区分培训层次,细化培训对象,创新提出具有云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康养云师傅”“云品工匠”等培养计划。广东江门市重点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优先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成员等作为培训对象,通过集中授课、网络教学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推进农民职业化。

深化技能协作,加快推进东“技”西输。贵州加强与广东优质培训资源合作,继续举办粤黔合作“广港班”“广汽班”“雪松班”“广建班”等订单班。四川积极选派一批骨干教师援藏,遴选川内2所技师学院代培西藏技师学院12个专业374名学生,推进西藏技师学院建设。

组织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搭建成长舞台。20xx年9月26日至28日,人社部组织举办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600多名能工巧匠同台比拼,掀起了技能竞赛、技能成才的热潮。江苏举办20xx年中国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为技艺传承带动乡村振兴搭建平台。广西南宁市举办多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促进农民工更高质量就业。

“这场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

“一家人的生活都有着落,感谢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

……

在强化技能帮扶的政策利好下,一大批农村劳动者搭上了技能提升的“顺风车”,驶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三

小文,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小文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小文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小文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小文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小文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0xx年6月,小文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小文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小文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小文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文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小文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小文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小文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小文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小文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小文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小文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小文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小文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小文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小文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小文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小文说。

扶贫期间,小文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小文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四

xx,男,1971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12月至今任百子庵村党总支书记。百子庵村在他的带领下多次受到市、镇表彰,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市、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谈到乡村振兴建设的翻天覆地变化,也许百子庵村的村民感受最深。怡雅新区造型别致的楼群别墅、绿树成荫的乡间道路、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以及村民们一张张纯朴、幸福的笑脸,无不向你尽情展示着乡村振兴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在该村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xx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

xx自20xx年担任总支书记以来,从各项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每年党费的收缴,他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各项工作,他不断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中他认真做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并努力将所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中。深入的学习,使他政治理论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组织村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能着眼大局,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增强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开展什么活动,他都能行在前,走在先,努力起到好的表率作用。他以村为家,为了百子庵村乡村振兴建设,为了改变百子庵村的村容村貌。他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就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他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xx结合本村地势高朗无遮蔽,湖泊众多取水近的实际,花费了很大精力成功引进了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水稻制种产业。面对群众半信半疑的态度,他多次找到党员种田能手孙文霞和刘吉祥交谈商讨,由他们牵头负责成立了霞松制种合作社,他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有253户村民入社,他还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排除各种阻力为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合作社当年亩均收入达20xx多元,每亩增收1000多元。这在全村群众中“炸开了锅”,先后又有15户农户加入到制种合作社。xx趁热打铁,深入群众家中帮农户算经济账、风险账,以身边的例子和切身感受动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他又成功引进1家虾稻连作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入户农户16户。他还组织村民代表和种田能手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了颇有前景的绿色水稻种植模式----鸭蛙稻再生水稻。他多次与市农业推广中心专家联系,在市农业推广中心专家的指导下,20xx年鸭蛙稻再生水稻种植首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专家、农户、消费者的认可。入社农户168户,基地面积1200亩,一季双收可让种植农户每亩比常规稻增收1200元。在镇委镇政府“工业兴镇”的总要求下,xx一次又一次北上南下进行招商引资,对外地客商宣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先后引进了轩阳石材、万富食品、兴红森化等6家企业。目前,这几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20xx年完成工业营业额1亿多元,实现利税600多万元,且年年增长20%以。这些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0多万元。

xx抓住高基庙镇建设中心村庄的大好机遇,积极盘活闲置的荒坡荒地,大魄力大手笔支持高基庙镇怡雅新区项目工程建设。他白天跑发改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设计院等相关部门,忙着办理一系列批复手续和过程设计工作,晚上深入几个拆迁农户,苦口婆心做工作,在他三番五次软磨硬泡下,几个拆迁户终于与村委签订了拆迁协议。在建设过程中,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指导、监督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了质量达到优质标准。怡雅新区计划投资1.6亿元,规划安置农户260户。怡雅新区的建设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还让部分贫困户通过土地出让实现搬迁扶贫,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且还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为了有效改变村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村民出行艰难、群众幸福指数偏低的现状,xx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活动阵地建设等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投资260万元改扩建通组公路1.6公里、新修建通组公路4.6公里, 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了“村庄绿化、道路亮化、院落美化”三化工程,投资20万元整修了4座泵站,投资50万元高规格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娱乐休闲广场。这些工程的实施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村基础设施,通组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正是在xx的带动下,百子庵村乡村振兴建设才如此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五

20xx年夏天,一则“土专家”获评正高级职称的消息,让广袤的乡村沃野“沸腾”了。在浙江省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结果中,有4人为职业农民。有了职称托底,“土专家”“田秀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底气更足了。

浙江的创新探索,谱写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听旋律。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为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人社部加大人才人事帮扶,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支持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行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线倾斜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大力推动人才人事帮扶——

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倾斜政策。陕西宝鸡市适当降低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县区30%左右的岗位招聘学历条件起点设置为大专,招聘笔试中设定最低分数线,降低或不设开考比例。湖北宜昌市新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乡村振兴“特设岗位”,支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新疆阿克苏地区落实基层“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调整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比例,并结合基层工作年限,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加分制。甘肃张掖市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中级、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限制。

积极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山东面向全省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一步到位”直评高级职称。宁夏石嘴山市制定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方案,参评人员基本上不受学历、论文和资历的限制,注重实践、创新和贡献。

加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力度。江苏太仓市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帮帮团”,并吸引农业院校专家教授、本土专业人才等加入,组织专家人才与各村结对合作,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甘肃平凉市抽调100名高级专家,组建果业技术、畜牧养殖、文化旅游、教育教学、医疗卫生5支专家服务队,深入全市100个帮扶联系点开展帮扶。

推动“三支一扶”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安徽“三支一扶”计划突出基层急需紧缺导向,拓展基层服务岗位,重点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员、基层社会保障等服务岗位。20xx年,全省招募上岗高校毕业生1007名,其中,从事帮扶乡村振兴工作544名。吉林加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优先满足艰苦边远、重点帮扶、少数民族乡及沿边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补充需求。20xx年,招募直接从事帮扶乡村振兴人员105人。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六

荔波县小七孔镇觉巩村有这么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他叫xx,拥有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父母、爱人,还有两个活泼懂事的女儿。他的家庭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全家人都在用自己的真挚、朴实和宽容守护着平平淡淡、最真实的幸福。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他在工作中虚心、勤劳,积极主动,尤其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上,主动关心脱贫不稳定群众,积极为脱贫监测户申请各类项目分红;对包保网格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发现有突发困难群众及时制定帮扶计划精准开展帮扶工作;协助村级开展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工作,对于不方便外出的老人做到“包接包送”并做好相关疫情防控政策的宣传。乡村振兴工作开始以来,他积极参与村级项目谋划,协助村支两委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项目的谋划工作。此外,积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帮助群众介绍外出务工、登记好已就业人员的信息台账,做好防贫、返贫等相关事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xx的母亲一直秉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和勤劳,尽心竭力地处理好家中琐事,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和身患重度残疾的xx的父亲。每天的日常就是骑着一辆电三轮风雨无阻的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到家后又急忙洗衣做饭,一刻不得清闲。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她尝试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每天起早贪黑的劳动,希望通过辛勤劳作,能够给予一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让家庭变得更加温暖的同时让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在对待邻里关系上,王母也表现得很积极,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的母亲就一定会伸出援手,为大家排忧解难。

xx的妻子是一名乡村幼儿教师,为了能给孩子们上好课,她除了积极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网上优秀教师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常常观看视频,查找书籍,为给孩子们制作教学用具常加班到深夜。她常说“当了幼儿教师,我才知道,真的要会十八般武艺。我要努力勤学习,做我们班孩子的榜样。”“班上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缺乏父母的陪伴,我更要多关心和爱护孩子们一些”。xx的妻子从两个孩子的妈妈,变成一群乡村孩子的“妈妈”,她心疼班里的孩子,同样更能切身体会这些村里孩子们对爱的渴望,所以她总是竭尽所能陪伴和爱护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xx育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说起女儿,是我和妻子最大的骄傲”xx说。他的两个女儿非常地听话懂事,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在奶奶的教育下,平时她们在家也总是互相帮助,一起玩耍,不给奶奶添乱。特别是刚五岁的大女儿,经常帮助奶奶扫地、洗碗、整理玩具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三岁的小女儿总是跟在姐姐身边有样学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大女儿从小就表现出对舞蹈和绘画的热爱,所以四岁时xx就给她报了舞蹈班,四岁半给她报了绘画班,每次课程奶奶都会带着妹妹接送姐姐,一年多下来,姐姐也坚持从未请假旷课或迟到。短短一年时间下来,孩子已经取得中国舞一级资格,绘画方面获得了20xx年贵州省全省创意书签设计赛学龄前组一等奖。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七

2024年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xx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xx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xx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xx是不是来“镀金”的。但xx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xx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2024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xx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xx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xx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xx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xx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xx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xx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4)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xx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4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xx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能工巧匠的事迹篇八

2024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刘xx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刘xx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刘xx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刘xx是否来镀金。但刘xx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刘xx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4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刘xx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刘xx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刘xx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刘xx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刘xx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刘xx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刘xx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4)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刘xx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刘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4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刘xx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