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翱翔的《庄子》


自由翱翔的《庄子》相对于孔子,我更喜欢庄子。孔子虽有大智,却无庄子持竿不顾曳尾于涂的悠然;孔子虽有积极入世的报国热情,却无庄子舍弃功名利禄的超然和乘云气、御飞龙的自在。而庄子自然地将这些观点融入到《庄子》中。《庄子》中所表现出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书中所主张的“全生保身,逍遥无为”“与道合一”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人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即人既不能表现得太有用或太无用。同时在庄子主张精神自由——逍遥无为。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庄子提出两种途径:一种是“齐物”,发现并取消失误或概念中的差别和对立,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生死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的自由世界;另一种是“体道”,即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以达到与道合而为一的直觉体验,从而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内涵,还表现在文学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的散文最生动优美,最富有诗情画意和个性化特征。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机智幽默的寓言故事,巧妙地运用文字,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评价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浪漫主义的手法,丰富多样、生动逼真的描写,辛辣的讽刺笔调,创造式的寓言,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逍遥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逍遥游》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自古有“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的说法。

《逍遥游》的主旨可用一个“游”字来概括,“游”的最高境界应为“逍遥”。“逍遥游”便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在永恒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的心灵,希望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的思想。全文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燕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八千春秋”的长寿大椿,甚至能御风而行的列子,都因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而进不了绝对的自由境界。

只有能够顺着天地法则,驾驭“六气之辨”,不受时间、空间约束才是逍遥游,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如此。然而庄子并非随心所欲地为了浪漫而浪漫。他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短暂。大棚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象。如此情况下,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无为、无己”,并由此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感想。庄子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里,客观的环境不可避免地给庄子的思想铸上深深的烙印。他对现实社会十分不满,因而他把生死看作是道的造化,甚至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

他追求达到思想的自由,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或许正是这样一个社会,造成了庄子的“潜龙勿用”,正是这样的庄子,我们才懂得浪漫与思想自由的重要性。庄子应感恩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而我们也应该感恩《庄子》带来的深刻思考。